行业新闻——媒体报道
瀏覽:
2012年01月30日 | 行业新闻 | 打印 | [返回列表]
刘奎龄的《百兽图》

摘自:今晚报

 

刘奎龄先生的走兽作品虽属珍贵,但还谈不上罕见。而《百兽图》这幅作品的题材选择与处理却堪称稀有。分析作品的图式与背景,我们可以大胆地做一下推论,刘奎龄这幅作品的最初灵感缘起,应始自亲家“李善人”花园中豢养动物的景象。但是习惯于描绘自然草莽盎然生机的刘奎龄,对于笼中困兽似乎并不太感兴趣。因此,在他的笔下,动物们又被放归山林,不同气候环境与地域特点的动物被置于同一画面里共存共生。其中不乏北极熊、狮子、老虎这类霸气外露的猛兽,但它们的表情却都安详自在,不但看不到霸王之相,甚至有些童趣盎然。

 

将许多不同空间的物种置于同一画面,其中很多走兽又有自然的天敌关系。这种处理就使作品产生了某种超现实的艺术语汇,阅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刘奎龄在这幅《百兽图》中所要表达的深层隐喻。作品创作之初,正值时局动荡、人心惶惑之时,而刘奎龄恰恰以百兽拟时局,期盼和渴求一种安定和谐的生活与创作环境。当作品完成之后,也是由于时势转移,最终没能将作品交付预订的买家,而归为家藏,辗转流传。

 

笔者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是在1962年,那是刘奎龄先生唯一的一次个人画展。展览中大小尺幅的佳作很多,给少年时的我带来很大震撼。这幅《百兽图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画幅虽不算大,但却绝非小品,小尺幅而藏大气象。画中走兽保持了刘奎龄作品中一贯的高水准。构图严谨、画面丰满,单个动物的刻画细致入微。尤其是对动物的原始生存状态表现十分准确。这得益于刘奎龄对《世界地理杂志》等相关动物图片资料多年的收集与整理。虽然不同大洲、不同气候带的物种被置于同一时空,但由于搭配协调、布局考究,并没有让人觉得突兀与不和谐,反而形成了一种特殊而别致的画面趣味。从而触发观者体验画家对笔下诸多生灵感动认知的状态和过程。

 

这幅作品以年画的形式几经刊印发行,后又被当作学校里孩童认知动物的挂图。1949年后,刘奎龄虽然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,但由于身体、精力等各个方面的原因,已经无法再创作出此类精品了。他的名世之作《上林春色》和《孔雀》分别入选首届(1953年)全国美展和三届(1960年)全国美展,但两画皆为1949年以前所绘。《百兽图》与之同属创作盛期的作品。前两图藏于国家文博单位,而《百兽图》则永远留存于民间了。